孙子兵法如何料敌,很多人对于孙子兵法如何料敌不是很清楚,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此文章能帮到你。
《孙子兵法》表述的制敌方略不可穷尽,“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学者:综合考量,有九大方略。
1 攻敌无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其”字可作“敌”解,故“攻其无备”即“攻敌无备”。“攻敌无备”相当于现今的军事术语“突然袭击”。突然袭击的核心问题是攻其无备,说到底还是避实击虚。
2 因粮于敌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明代刘寅《孙武子直解》解释“因粮于敌”的重要作用,“因粮饷于敌境,故军食可而足也”。从敌国境内获取粮食,可以满足自己军粮的供给。汉匈战争中,汉军曾采用“因粮于敌”的方略。但由于匈奴之地不以粮食生产为主,而是以奶酪和肉食为主,汉武帝对《孙子兵法》“因粮于敌”的方略作进一步修正,在下达的诏书中以“取食于敌”来点评霍去病对匈奴作战时采用的方略:骠骑将军霍去病“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
3 因敌制胜
“因敌制胜”语出:“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显而易见,孙子“因敌而制胜”之说,可省称为“因敌制胜”。“因敌制胜”的微妙之处,是根据敌人的变化而改变战略战术。面对不同的敌人,制敌方略也要有所变化。孙子主张根据不同特点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来制胜敌人。这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曾面对不同的敌人:一是国民党军队;二是侵华日军;三是土匪武装。由于面对的敌人不同,因而所采用的战略战术自然也不相同,对国民党军队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对日本军队是“游击战为主,阵地战为辅”。对土匪武装是“围剿为主,劝降为辅”。
4 料敌制胜
何谓“料敌”?“料敌”是指研判敌情。孙子非常注意“料敌”,曾三次提及“料敌”。《地形篇》:“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行军篇》“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这种料敌方法完全可归结为孙子的“精英战略思维”。如何“料敌制胜”?除了“庙算”之外,《孙子兵法》另有独到的“料敌”之术。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就是分为上策、中策、下策来研究敌人。
“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就是通过侦察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就是实地考察与敌作战的环境。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就是通过小规模的军事冲突来进一步检讨敌情判断的真伪。孙子的料敌之术从具体研究入手,到秘密侦察,又到实地考察,再到有意试探,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来研判敌情,做到军事行动上的万无一失。
5 夺敌所爱
《九地篇》:“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值得注意的是,孙子所谓“夺其所爱”,结合上下文来看,“其”字可作“敌”字解,故此,“夺其所爱”即“夺敌所爱”。一方面,孙子强调“敌众而整”,敌人实力强大。另一方面,孙子点明只要“夺敌所爱”,敌人就会变乖,不再嚣张。如何运用“夺敌所爱”的方略?从战史来看,孙子“夺敌所爱”的方略实施,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争夺敌人重要的战略区域;二是争夺敌人重要的战略资源;三是争夺敌人重要的依靠力量;四是剥夺敌人重要的精神象征。而一个国家或一支军队的“精神象征”,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开国元勋,或者是一支军队杰出的统帅,只要做到“夺敌所爱”,那么就能掌控战争的主动权。孙子的主张有其独到之处,就是对敌人统帅的“妖魔化”,即《孙子·九变篇》所言的“廉洁,可辱也”。
6 威加于敌
《九地篇》两次提到“威加于敌”的制胜方略:一则是“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这种做法是使敌人在外交上不能达成目的,最终孤立敌人。二则是“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这是最佳威慑敌人所达到的效果,可攻拔敌人的城池,可毁灭敌人的国家。成功实施战略威慑,将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强大的实力;使用实力的决心和意志;让对手了解并相信。孙子抱持多敌意识,除了要直接威慑交战之敌,吓阻其盟邦,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情势,以免旁观者趁火打劫。因此,交战时必须牵制第三国动向,以免第三国加入敌营,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7 顺详敌意
“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此句中“顺详敌之意”,可省称为“顺详敌意”。“详”为“佯”的假借,“顺详敌之意”可解释为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采取将计就计的策略。美国将军格里菲思强调战争中欺骗敌人的重要性:“精于战争的将军必须是善于制造假象的大师。”而且,“在造成敌人迷惑和被误导的同时,掩藏自己真正的布置和最终的目标”。因此,为兵之事在于顺从敌人之意,敌人想要进攻则引诱使之进攻,敌人想要撤退则使之迟缓撤退,敌人恃强以陵我,我且示怯以骄之,奉顺其意,设计取之。
8 践墨随敌
《九地篇》:“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践墨随敌”是强调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而“因敌制胜”是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方略。很明显的是,“践墨随敌”针对的是同一个敌人,而“因敌制胜”却针对的是不同的敌人。
9 并敌一向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有可攻之势,则并力于敌,专一以向之,虽千里之远亦可覆其军而杀其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陈学凯认为:“集中兵力是战争致胜的基本原。”“并敌一向”就是选择在敌人的弱点之处形成“万钧之势”“雷霆之势”,犹如孙子所说,进攻敌人时“动于九天之上”,形成“以碫投卵”之势,敌人必败无疑。
《孙子兵法·名言篇·料敌制胜》鉴赏
〔地形〕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
【鉴赏】孙子认为,一个明智的将军应该懂得如何判明敌情,去夺取胜利。赵本学注:“必能料算敌人之情,而制为胜之之法,兼之计地理险厄、远近之利害,以保其将众,如此斯为上将之道也。”陈启天注:“谓上等将帅或一流将帅所以制胜之道,固在知地,尤在知彼也。测料敌情之强弱虚实,即知彼之事也。计算地形之险厄远近,即知地之事也。”上述注释,可以帮助理解孙子这句名言的深刻含义。所谓“料”,即判断、察明。孙子指出:判明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同时计算地形的险峻或平易,道路的远或近,以便率领军队,战而胜之,这就是一个具有上等智慧的将帅应尽的职责,其中,“料敌制胜”是最重要的。
北朝北魏孝明帝时,北魏大将广阳王元深率军讨伐北狄。元深派于谨单骑到狄人中去,表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部酋长乜列河率3万余户归附,并向南迁移。元深想同于谨一起到折敷岭迎接。于谨阻止他这样做,说:“匈奴人破六汗拔陵的兵力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归附,必然要来袭击。如果让他先占据险要地形,则很难与他争锋。不如以乜列河的人马为诱饵,再设伏兵相机攻打,一定能击破他。”元深听从了于谨的计谋。破六汗拔陵果然来攻伐乜列河部,将其击得大败。正当拔陵在为胜利而高兴之时,于谨布置的伏兵一齐冲出,把破六汗拔陵打了个措手不及。于谨取得大胜,并迎回了乜列河部被袭击而散失的人员。
北魏大将元深依靠部下于谨的谋划和定计,“料敌制胜”,使狄人3万余户归附,又击败匈奴人的袭击,真正实现了孙子的上述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