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阶级属性,很多人对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不是很清楚,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此文章能帮到你。
2000多年前,中国奴隶制社会,孔子为维护旧的奴隶制创业了一整套学说,都是要人们去当顺民,三纲,五常四德,孔子的属性,是旧的社会秩的卫道士。
孔子是典型的奴隶主阶级,终生都在想着怎样去恢复奴隶主阶级的辉煌,极度的向往西周时期的社会!
孔子主要的成就是在教育上,绝对不是什么开明的奴隶主,孔子虽然提倡仁,但他的仁只是对同阶级的人,在他眼里奴隶的低等阶级的人是不等于人的,比如孔子曾经因为他的一个弟子给一个快死的奴隶煮了一锅粥而大发雷霆,不但做出把粥打翻在地这样失礼的事情,还斥责他的那个弟子不知道礼,仁!
基本上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孔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教育家,代表新兴封建势力摆脱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发展地主阶级文化教育的利益和要求;一种则认为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教育家,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维护旧文化旧教育、抵制封建的新文化新教育兴起的利益和要求。争论双方进行过认真的探索和长期的讨论,三十多年,此起彼伏,至今仍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孔子和墨子都属于平民阶层的代表,都是儒家,孔子是代表的文士儒家,古代称之为“儒生”,墨子代表的是武士儒家,古代称之为“墨俠”,也就是特殊的儒家。
所谓平民,他们属于奴隶后裔,当时的“民”,必须“琢瞎一支眼(以明确他的奴隶身份)”,现在在道家贵族周公旦组建儒教的过程中,赋予他们免除琢瞎一支眼的刑罚,作为跟国人平起平坐的黎民(在农业文明,相当于农民)。
所谓贵族,就是奴隶主后裔,现在由于将生产力方式通过儒教这种宗教模式将其转变为封建贵族领主(在农业文明,相当于地主)。
奴隶社会的“民”转变成为封建社会的“平民”主要的标准是“德”,古代的“德”,指的是道家贵族(奴隶主)组织的登山活动,忠实于贵族领导的黎民,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素质好,就努力进行登山,达到一定高度的奴隶,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记载到荣誉板上,从而免除被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奴隶身份)的刑罚,可以不成为“独眼龙”,而“德高望众”,“德”的造字意思就是“万众一心(服从道家贵族的领导)”,而这些选拔产生的新新人类则被称之为“儒”,造字意思就是“能够满足(道家贵族统治)需要的人”,所以道家后来的祖师爷老子把选拔奴隶后裔成为平民的原则、方式、办法归纳总结为《德经》,实际上就是道家贵族为儒家制定的《儒经》,老子选择的儒家传人是儒家的祖师爷孔子。
当时的奴隶主,主要是琢鹿之战中取得胜利的炎黄百姓联盟,炎黄联盟属于道家(领导之家,其中黄帝部族是工业道家道派,炎帝部族是农业道家法派,后来儒家平民掌握话语权之后,道家的法派被开除出道家,被命名为法家)贵族,百姓部族则构成了兵家贵族。
而奴隶的构成,主要是东夷在琢鹿之战败北的蚩尤九黎部落后裔,蚩尤部族后来发展成为了文士儒家平民的思想来源,九黎部落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了武士儒家的思想来源。
墨家思想,其实就是武士儒家的思想,墨子的思想,比较接近孔子的关门弟子子张的政治主张,严格来说属于儒家的一个分支。
对于儒家平民的管理,与管理东夷黎民奴隶的难度不相上下,炎黄百姓联盟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对于东夷黎民奴隶的镇压一直是前赴后继,夏王朝一度被东夷黎民翻盘,在太康时亡国,商王朝也因为东夷、西岐两线作战吞下了“武王伐纣”而改朝换代的恶果,只有周王朝诞生的天才道家贵族政治家周公旦创立儒教,开展轰轰烈烈的宗教“废奴运动”,使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才根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至于墨家思想后来不受重视,主要有三个原因:
1、思想背叛,主要是因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秦始皇作为明面上的法家统治者,及暗面的墨家统治者(继承自其“假父”嫪毐),轻信齐地墨家巨子徐福对他的忠诚,结果使秦始皇在愤怒的心态下,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进一步使秦始皇成为了笑柄。
2、思想失控,主要是汉王朝初期的墨家大侠朱家以及郭解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兼爱非攻”的特点,汉高祖时期朱家收留了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季布,汉武帝时期郭解家人视律法为无物,动辄杀人,已经不再是“非攻”了,而是“有功”了。
3、思想回归,汉武帝时期,搞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思想就取了巧,又回归了儒家,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武儒术”,轻易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不仅有“文儒科举”,也有“武儒科举”。
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孔子阶级属性是“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
孔子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的主导方面是“复礼”。他讲的“礼”是指周礼。“复礼”的实质涵义就是要恢复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但他并不是要求全盘回到两周,也认为应该有所改革。他的改革方案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用“举贤才”来补充贵族世袭制。所以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以培养“贤才”为教育目标。
奴隶制国家是依靠军事统治的。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主手中尽管仍然掌握着武器,但其势已成为强弩之末,威力实在很有限了,孔子作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光是采用“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武力镇压办法,不是最有效的办法,他很希望奴隶主贵族在统治策略上进行一些调整。他说:“用行政命令和刑罚,迫使老百姓服从,并不能使他们心服:要使他们心服,还得依靠道德感化和礼的约束。”所以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解释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在位者本身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通;本身引为不正,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听从。”所以他对人才的培养,最重道德修养,他所说的“贤才”首先要求是道德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