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操和诸葛亮,很多人对于如何评价曹操和诸葛亮不是很清楚,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此文章能帮到你。
曹操文武双全,雄才伟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和霸主!
1.曹操有雄心壮志,而且能屈能伸。西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祸乱朝纲,曹操为了扶汉除董,故意隐忍,屈身事董卓,以此寻找机会除掉董卓。虽然最终献宝剑除董失败,但是,曹操的隐忍和勇气,是其他人物难以比肩的。
2.曹操能文能武,是个军事家、谋略家。与刘备相比,曹操精通兵法、谋略,自身学识渊博,是个有底蕴有学识之人。
3.曹操遵从天子朝纲。曹操保护了汉献帝,尊他为天子,直到汉献帝去世,曹操都没有废除他,自立为王。
4.曹操统一了北方,给了北方一个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如果没有曹操,北方各路诸侯盘踞,相互之间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曹操坐居北方,实现北方统一,给了北方百姓一个安稳的社会。
诸葛亮神机妙算,辅助刘备,却阻碍了社会大一统。
1.诸葛亮为刘备谋取了三分天下,却阻碍了大一统。如果没有诸葛亮,曹操早就统一了全国,百姓也不至于连年处于战争动乱中。
2.诸葛亮愚忠。明知刘备不行,阿斗不行,却费心心思,谋划天下,也搞垮了自己的身体。
3.诸葛亮太重视伦理朝纲,思想保守。就因为刘备是汉室皇亲,名正言顺,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就跟从了他,因为诸葛亮也想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诸葛亮:无可厚非的军事奇才,惊天谋略,旷世奇才.拥有极高的才智与能力,从诸葛亮出山,看中的是刘备的德,确忽视了刘备的能.导致当时评价的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辞变为了笑谈.诸葛亮看人不准延续到了他的治国之道上,马谡的失利导致的是致命的恶果.曾让惊世奸雄曹操割须弃袍的马超,在毅然追随了刘备以后确风光不见,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没有应该的建树.魏延,在蜀国已无大将之时,依然无法让诸葛亮对之倾心,悲剧挺多啊.最后刘备死前一句:“如若小儿不才,可取而代之.”这看似对诸葛亮的大恩大赏,却彻底把诸葛亮圈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边.难听地说一句,诸葛亮败在了有德无能却极富管理才能的刘备手下,悲剧了他的一生.
曹操:伟大的军事家,有着过人的才干与政治头脑,成功的帝王之才.曹操的不足在于他的手段与价值观不为中庸思想所推崇.直接导致曹操失去了像刘备身边的诸多高手,这是曹操一直扼腕痛惜的事情.作为乱世的造国之才,曹操有勇有某,敢作敢为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对于一个相对成功的人士,我没有过多的评论他的优点与缺点,相信成功之人必有胜人之能.
最后一句,人无完人,只看是否适
诸葛亮:无可厚非的军事奇才,惊天谋略,旷世奇才.拥有极高的才智与能力,从诸葛亮出山,看中的是刘备的德,确忽视了刘备的能.导致当时评价的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辞变为了笑谈.诸葛亮看人不准延续到了他的治国之道上,马谡的失利导致的是致命的恶果.曾让惊世奸雄曹操割须弃袍的马超,在毅然追随了刘备以后确风光不见,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没有应该的建树.魏延,在蜀国已无大将之时,依然无法让诸葛亮对之倾心,悲剧挺多啊.最后刘备死前一句:“如若小儿不才,可取而代之.”这看似对诸葛亮的大恩大赏,却彻底把诸葛亮圈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边.难听地说一句,诸葛亮败在了有德无能却极富管理才能的刘备手下,悲剧了他的一生.
曹操:伟大的军事家,有着过人的才干与政治头脑,成功的帝王之才.曹操的不足在于他的手段与价值观不为中庸思想所推崇.直接导致曹操失去了像刘备身边的诸多高手,这是曹操一直扼腕痛惜的事情.作为乱世的造国之才,曹操有勇有某,敢作敢为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对于一个相对成功的人士,我没有过多的评论他的优点与缺点,相信成功之人必有胜人之能.
最后一句,人无完人,只看是否适应了当时的局势.
个人观点!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曹操是三国中第一反派,根据就是曹操宁肯天下人负我、不叫我负天下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篡汉之心等。
我则要为曹操正名我们国家在封建社会里就有:“天下、天下人的天下,为有德者居之。”
忠君是封建皇帝自己要求和提倡的,从来就不被被统治者所遵守。所以历史上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的事情经常发生。现代政治理念表明,民主政治比封建社会的家天下要先进许多。
从东汉的历史看,当时离王莽的新朝也不过二百年,王莽的身份和曹操相同,都是皇帝的老丈人,人们对王莽的篡位,导致天下大乱记忆犹新,自然对曹操就有许多猜疑,事实上后期的曹操也是大权独揽。
个人总结曹操的事迹。
1、曹操有恩于汉献帝。曾经将汉献帝从生不如死朝不保夕的境地拯救了。从而过上了安定的皇帝生活。
2、曹操东征西讨剪除了大大小小的军阀,基本稳定了北方中国的政治局面。对汉王朝的延续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是有巨大贡献的。
3、他实行的一系列举措,选拔人才、安置流民、屯田发展经济,新建了许昌作首,都是有利于汉王朝统治的。
4、曹操自己并没有当皇帝。他将汉献帝从生不如死的境地拯救了出来。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就算他有篡位的野心但他没有实施。
事实也证明,被称为奸臣的曹操始终没有篡位,曹操的一生都在为刘姓皇帝、东征西讨。
诸葛亮我就不过多的评价了无可厚非的军事奇才,惊天谋略,旷世奇才.拥有极高的才智与能力,从诸葛亮在刘备正营中种种表现就能看出来。
在诸葛亮的眼里曹操是一个和孙子、吴起并列的军事家。
英雄相惜,他在《隆中对》里明确要求刘备“诚不可与争锋”。
而刘备是个人野心家,他积极参加了宫廷政变的组织和预谋,他还打着衣带诏的旗号,以征袁术为名,骗取了曹操的五万人马,在徐州独树一帜和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刘备在朝廷的第一个职务是曹操保荐的,当上了 左将军、宜城亭候,曹操待他是——出则同舆,食则同器。寝同席,
刘备却丝毫没有报答曹操。 反而将赏识他的恩人当做了夺取皇帝宝座的仇敌。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1、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
《魏书》载,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仓促之间,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故事虽小,以至于《三国演义》不取,但要说明曹操的孔武勇敢已经足够。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杀死主将酒鬼淳于琼,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2、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3、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敦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时期转换过程中接力长跑持第二棒的中间先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
我们要对诸葛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优点:1、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2、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3、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4、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5、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6、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缺点:1、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4、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5、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Z反埋下祸根。
6、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7、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8、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9、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10、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一伐错用将街亭失守。二伐误料敌陈仓受挫。三伐拒纳谏首阳败归。四伐遭计谋祁山无功。五伐心力瘁五丈原病亡。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他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