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官衔等级排名,很多人对于太平天国官衔等级排名不是很清楚,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此文章能帮到你。
太平天国前期(1851-1856)将官位分成十三等十六级。天王洪秀全以下最高级别的就是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
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
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 天侯
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
四等 七级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
五等 八级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
太平天国前期官阶(1851-1856)
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
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 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 天侯
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
四等 七级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
五等 八级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
六等 九级 将军 职同将军 恩赏将军 含正、副将军
七等 十级 总制 职同总制 恩赏总制
八等 十一级 监军 职同监军 恩赏监军
九等 十二级 军帅 职同军帅 恩赏军帅
十等 十三级 师帅 职同师帅 恩赏师帅
十一等 十四级 旅帅 职同旅帅
十二等 十五级 卒长 职同卒长
十三等 十六级 两司马 职同两司马
太平天国后期官阶(1857-1864)
军师王 1859重设 1862年始广泛封王,至1864年又分封有列王、小王。则自军师王至小王,按所封千岁数字多少,可分为五等十级
特爵王 1859初设
列爵王 1861初设
天将 1859初设
掌率 1857初设 有正、又正、副、又副四掌率
朝将 1859初设
神将(国将) 1859初设
神使 1861初设
六部主官 1857初设 1857年由天王府六官丞相嬗变,作为常务官员,晚期均封为王
主将 1858重设 1860年主将兼义爵
大佐将 1859初设 每军统兵官(主将)副手,非佐将
天义(天翼) 1858初设
天安 1857初设
天福 1857初设
天燕 见前期表 1857年正副掌率授天燕
天豫
天侯
丞相 以下仍按1860年重新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检点
指挥
将军
总制
监军
军帅
师帅
旅帅
卒长
太平天国前期(1851-1856)将官位分成十三等十六级。
天王洪秀全以下最高级别的就是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
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
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 天侯
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
四等 七级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
五等 八级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
太平天国时期,将官衔等级分成十三等十六级。天王洪秀全以下最高级别的就是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
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
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 天侯
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
四等 七级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
五等 八级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
太平天国官衔分十三等十六级。
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
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 天侯
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
四等 七级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
五等 八级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
六等 九级 将军 职同将军 恩赏将军 含正、副将军
七等 十级 总制 职同总制 恩赏总制
八等 十一级 监军 职同监军 恩赏监军
九等 十二级 军帅 职同军帅 恩赏军帅
十等 十三级 师帅 职同师帅 恩赏师帅
十一等 十四级 旅帅 职同旅帅
十二等 十五级 卒长 职同卒长
十三等 十六级 两司马 职同两司马
太平天国前期官阶(1851-1856)
一等 一级 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 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 主将(翼王 天德王)
二等 四级 天燕、天豫(燕王 豫王) 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 天侯
三等 六级 丞相 恩赏丞相 平湖丞相 六官丞相
四等 七级 检点 职同检点 恩赏检点
五等 八级 指挥 职同指挥 恩赏指挥
六等 九级 将军 职同将军 恩赏将军 含正、副将军
七等 十级 总制 职同总制 恩赏总制
八等 十一级 监军 职同监军 恩赏监军
九等 十二级 军帅 职同军帅 恩赏军帅
十等 十三级 师帅 职同师帅 恩赏师帅
十一等 十四级 旅帅 职同旅帅
十二等 十五级 卒长 职同卒长
十三等 十六级 两司马 职同两司马
太平天国在起义前,即在起义队伍中设立军职。初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各设军长、副军长、先锋长及所属百长、营长等官。旋仿《周礼》之制,改各级军官为军帅、师帅、卒长和两司马。
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称天王后,立四军师,即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封五军主将,统率侍卫、总制、监军及军帅以下宫。同年秋冬,在永安封五军主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增加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级。1853年3月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复增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